2025年的“出版+技术”模式,或需构建三方共赢生态——作者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实时分成,出版商依托海量数据精准匹配市场,而读者可以享受更丰富、多形态的内容消费。
本报记者 许惟一
如果说2024年,海外传统大众出版商在科技攻势下依然保持着“最后的倔强”,那么进入2025年,以人工智能(AI)为代表的新技术将全面推动“出版+技术”模式向前发展。
当前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,图书出版这一传统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变革。区块链技术重塑版权体系,为出版商和作者搭建“数据+版权”桥梁;AI编辑颠覆传统出版流程,出版商工作方式从“人力密集型”转向“智能精准化”;AI翻译打破文学传播的边界,小众语言作品重获新生;有声书市场成为技术创新的“试验田”,“耳朵经济”前景开阔……随着海外书业逐步迈入技术赋能的“深水区”,一场以“效率革新”与“价值重构”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展开。
出版业的未来,既非技术至上主义的狂欢,亦非传统主义的固守,而是一场关于“人性化创新”的探索。当新技术赋能传统出版,一个更开放、公平、跨界的全球出版网络正在形成。问题在于:我们是否准备好,在技术的齿轮中守护文字的温度?
区块链技术
重塑图书出版审稿流程
Libraro是英国初创科技公司,于2023年1月成立,旨在通过新技术应用将作家、读者和出版商连接在一起。该公司通过区块链技术,解决传统出版业长期存在的“泥沼堆”问题,即编辑部积压的大量未审阅的投稿。该平台试图革新传统出版流程,同时保障作品版权安全。
Libraro首席执行官阿尔西姆·希洛瓦(Arsim Shillova)表示,创立该公司的初衷源于自己的出版经历。他曾在亚马逊自出版平台上出版了一本书,但只售出2册。然后,他尝试传统出版路线,准备了一份手稿并提交给当地的文学代理商,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。他对此十分不解,并开始调研图书出版流程,结果发现了“真正问题”。“我们发现,英国仅有400家图书出版代理商,但它们每年会收到240万份出版申请。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,就是将这些申请放在网上。”
具体来讲,Libraro为作者提供展示作品的平台。作者每年花费9.9英镑(约合90元人民币),上传其作品的前3个章节,读者可以免费阅读并为其评分。平台通过收集读者参与度数据(如阅读时长、评分和评论),为代理商和出版商筛选潜力作品。作者保留作品的全部权利,但若作品表现优异,Libraro将推荐其进入代理和出版流程。希洛瓦表示:“我们的目标不是颠覆行业,而是支持它。通过数据驱动的筛选机制,为出版商和作者搭建一座桥梁。”
在版权保护方面,区块链技术是Libraro的核心支柱。希洛瓦强调,其专利技术可确保创作者对知识产权的完全控制,并通过智能合约,实现透明化的收益分配。此外,平台计划为成功作品发行限量版NFT(注,NFT指“非同质化通证”,相当于为数字产品颁发“电子产权证”),每部作品最多发行6张——2张归作者所有,1张由Libraro保留,1张给予出版商,1张给予关键合作伙伴,最后1张通过抽奖发给读者。这些NFT代表数字资产所有权,成为未来版权交易的凭证。
目前,Libraro已与英国多家主要出版商达成协议,但具体细节尚处于法律审查阶段。此外,该公司还与英国作家协会等行业机构合作,确保作者权益免受侵犯。希洛瓦透露,平台未来将扩展至多语言市场,并探索基于区块链的即时支付系统,使作者能按章节或销量实时获得分成。Libraro董事长、英国出版业资深人士大卫·罗切(David Roche)表示:“读者在决定内容出版方面发挥积极作用,我们需要根据实际市场需求,加速内容审阅流程。”
尽管Libraro的创新模式受到部分出版商青睐,但其商业模式的合规性备受争议,行业对其数据筛选的准确性存疑。传统文学代理人担忧,算法可能忽视小众或实验性作品。对此,希洛瓦回应:“我们并非取代人工判断,而是通过数据辅助决策。最终,出版商仍掌握选择权。”
2023年,Libraro已从全球领先区块链技术公司nChain和投资集团Ayre Ventures筹集250万英镑种子资金,并计划通过众筹平台Crowdcube再融资60万英镑。
AI编辑平台
为作者提供专业编辑服务
印度出版业资深人士梅鲁·戈卡莱(Meru Gokhale)于2023年推出人工智能(AI)编辑平台Editrix.ai,旨在通过AI技术为专业编辑提供自动化服务,同时为新一代编辑人才提供培训。
戈卡莱表示:“大多数人面对空白AI机器人对话框时,会有些不知所措,不知该问些什么。”戈卡莱曾担任企鹅兰登书屋印度公司出版人,利用其多年编辑经验,开发了Editrix.ai这一平台,并与阿兰达蒂·洛伊(Arundhati Roy)、萨尔曼·鲁西迪(Salman Rushdie)等知名作家合作,这些都为平台发展奠定了专业基础。
据了解,该平台为用户提供包括文章编辑、结构组织、行内润色等多种服务。用户上传PDF或Word文档后,可通过平台内嵌提示库预置编辑方式,快速获取针对性反馈,如调整作品结构、控制故事发展结构、优化文章内部逻辑等。戈卡莱指出,传统编辑培训依赖“师徒制”,高级编辑可以手把手为新编辑提供帮助和建议,但新冠疫情导致线下协作中断,新人难以获得有效指导。该平台通过AI模拟资深编辑的思维模式,为新手提供学习路径。
该平台的优势在于,其后端整合了戈卡莱20年的编辑经验,构建专业的文章编辑提示库,并持续借助AI技术推动平台发展。戈卡莱坦言,AI的反馈质量取决于用户提问的精准度,因此平台着重引导用户提出明确需求。目前,Editrix.ai主要服务于英语作者,但也在测试其他语言版本,尤其关注非英语母语作家的需求。戈卡莱强调:“受语言瑕疵等因素影响,许多非英语作者的原创研究被严重低估,AI技术能帮助他们获得公平机会。”
该平台推出后引发两极评价。支持者认为,它填补了编辑资源缺口,尤其利于自助出版作者。反对者则担忧,AI技术可能弱化编辑的创造性角色。对此,戈卡莱表示,AI技术不会取代人类编辑,而是协助处理基础工作,使编辑更专注于内容深度开发。2025年,她还计划推出AI编辑培训课程,帮助出版从业者适应技术变革。她预测:“未来,随着AI技术对编辑工作的广泛渗透,市场对单纯进行语法校对的编辑需求将下降,综合性编辑人才将更具竞争力。”
(下转02版) (上接01版)
AI翻译助力
小众语言作品广泛传播
瑞典技术初创公司Nuanxed拥有专业的AI翻译平台,成立于2021年,主打“人工智能翻译+人工后期编辑”模式,旨在加快国际文学市场图书交流,提升图书翻译效率与质量。公司联合创始人罗伯特·卡斯滕·卡尔伯格(Robert Casten Carlberg)称,该平台每月完成约50种书的翻译,并与150位译者合作完成了800种书的翻译,语言组合达69种,包括从日语到荷兰语等小语种的翻译。
Nuanxed将AI技术用于初稿生成,再由专业译者进行作品风格校准和文化适配。卡尔伯格以系列小说为例,解释了AI翻译的工作模式。“一般来讲,翻译一本300页左右的图书需要3个月时间。不过,对于系列作品而言,这一过程有可能在首部作品翻译后加速——AI模型逐渐熟悉了主题、背景和人物等因素,这让后续作品翻译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2~3周。目前,该公司的合作方包括哈珀·柯林斯(HarperCollins)在内的多家大型出版机构,主要承接商业小说翻译,但也尝试非虚构类和文艺类作品翻译。
在成立Nuanxed之前,卡尔伯格曾是瑞典知名有声读物服务商Storytel区域经理,深知提升翻译效率对文学国际化的重要性。“当前Spotify(瑞典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)和Storytel等许多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发行有声书,读者可以同时阅读一种书的10个语言版本。”
卡尔伯格指出,在翻译平台建设方面,Nuanxed与专业语言学家、翻译人员、资深编辑和校对人员保持密切合作。“我们需要学习他们的丰富经验和翻译技巧,从而捕捉到他们翻译图书的精髓、风格和基调。”
卡尔伯格坦言,部分译者和出版商最初是抵制AI翻译的,但试用后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。他认为,AI翻译不仅比传统翻译速度更快,而且更加便宜、高效。AI技术并未取代译者,而是扩展了市场。“因为成本过高,许多小众语言作品从未被翻译过,AI技术让它们有机会进入读者视野。此外,AI翻译为译者创造了更多工作机会,让他们有机会接触那些以前从不会考虑翻译的作品。”
Nuanxed计划进一步优化项目管理流程,并探索音频同步翻译。卡尔伯格认为,Spotify等平台的全球化布局,将推动多语种同步发行需求,而AI技术是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。“当一本书能以多语种同时上市,出版业的边界将被彻底打破。”
荷兰最大大众出版商维恩博世与基宁(VBK)同样宣布了其AI翻译项目。该出版商于2024年5月被出版巨头西蒙与舒斯特(S&S)收购。西蒙与舒斯特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乔纳森·卡普(Jonathan Karp)认为,VBK长期专注于出版创新,在有声内容开发、播客等领域一直是市场领导者。目前,AI翻译还处在“探索尝试阶段”。
据了解,该项目涵盖不到10部商业小说,侧重于英语市场潜力较为有限的书目。这些图书尚未出售英文版权,未来也基本没有机会出售英文版权,是VBK在AI翻译方面的一次“试水”。
不过,此举引发英美出版行业组织的强烈反对。美国笔会与国际笔会翻译委员会联合声明,谴责VBK“低估翻译艺术价值”,认为AI无法捕捉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文化语境。伦敦书展专家小组曾警告,AI技术可能导致翻译质量下降及从业者流失。英国作家翻译协会援引过往调查数据称,超1/3译者因生成式AI失业。该协会联合主席伊恩·贾尔斯(Ian Giles)直言:“此举威胁翻译职业生存。”美国作家协会则更新了有关AI的示范条款,明确要求作者书面同意出版商使用AI技术进行图书翻译。
西蒙与舒斯特母公司、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科尔伯格·克拉维斯·罗伯茨(KKR)媒体主席理查德·萨尔诺夫(Richard Sarnoff)认为,若AI能降低小语种有声书的制作成本,作者可能愿意妥协。“当经济性压倒艺术性,选择将变得复杂。”VBK商业总监凡妮莎·范·霍夫韦根(Vanessa van Hofwegen)解释,该项目仅涉及未售出英文版权的冷门作品,且全程由人工编辑监督。她强调:“AI仅辅助基础翻译,最终决定权仍在译者手中。”
萨尔诺夫补充道,出版业需要平衡保守与进步,作者对AI翻译的接受度可能超过预期。“我们拥有很多思想超前的作者,他们希望自己的作品跨语言、跨形式传播。AI翻译可为小众语言作品提供更多传播机会。例如,如果一家出版商想在短时间内为一本书出版12种印度不同地区方言的有声版,AI翻译就是唯一经济高效的手段。”
有声书市场
有望借助AI技术实现指数增长
哈珀·柯林斯首席执行官布莱恩·默里(Brian Murray)认为,快速发展的AI行业可以让图书形式发生多重转变,尤其是在有声书领域。
目前,哈珀·柯林斯正在尝试开发“会说话的书”——将图书作品搭载于AI大模型之上,使读者能与作者的AI化身互动。此外,AI技术还被用于挖掘绝版书内容价值。例如,该出版商利用AI技术,深入挖掘其老书内容资源,构建以烹饪为主题的垂直内容网站。不过,默里坦言此类创新“尚难盈利”,公司当前重心是借助AI技术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效率。
2024年底,哈珀·柯林斯与微软公司达成协议,允许后者使用其出版的非虚构图书训练AI语言模型。根据近日全球数字出版平台The Decoder的消息,微软已向哈珀·柯林斯提出协议,为每本图书的AI训练权支付5000美元,作者将获得其中的一半,即2500美元。默里强调,哈珀·柯林斯作为知识产权公司,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建立在版权之上,将通过法律手段应对AI侵权问题。此外,他相信,AI工具生成的“低质量图书”不会对哈珀·柯林斯的业务形成威胁。
默里认为,AI技术在增加出版商有声读物数量、提升图书翻译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,而这两个领域都已引起许多业内人士的关注。他强调,该出版商目前制作的大多数有声读物将继续使用专业的人工主播,但在某些图书类别上使用人工主播的性价比不高,这让AI工具成为极具吸引力的选择。“AI带来更多机遇,而非威胁,但出版业需以作者利益为核心,谨慎平衡创新与传统。”
目前,全球有声读物市场就像一个快速分裂的“细胞”,具备较大增长空间,出版商和科技公司针对有声书的创新不断,大都产生了意外之喜。其中,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有声企业发展迅速。巴西行业媒体出版新闻(PublishNews)创始人卡洛·卡雷诺(Carlo Carrenho)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瑞典全国销售的图书中,有声书占比高达64%。
Spotify是瑞典最大的有声内容企业,其于2023年10月进入英语有声读物市场。行业人士认为,Spotify是有声书市场的“游戏规则改变者”。该平台也对自出版作者产生了重要影响,旗下Findaway Voices服务的作者版税几乎翻番。此外,该平台与海外版抖音TikTok一样,正在吸引大量年轻观众。借助AI技术,Spotify根据用户的收听习惯,推测他们可能喜爱的图书。
与之相似的还有Storytel,其推出的AI驱动“语音切换器”,允许用户动态切换有声书主播声音。Storytel相关负责人认为,AI工具有助于扩大有声书市场,为有声书主播创造更多工作机会。
美国《出版商周刊》(Publishers Weekly)评论道:“AI技术为出版业带来的正面价值,无论在纸质图书还是数字出版方面,都是无法估量的。”